Fork me on GitHub

学习的苦与生活的苦

我觉得是因为生活的苦是重复性的,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,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,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,让人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。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,但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。

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。学习会一直拉扯你的认知边界,需要你主动思考,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的,不如生活的苦那样重复,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,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。

还有这也涉及到一个人对学习的理解问题。如果你的生活不曾受惠于学习,可能很难相信学习的价值,从而吃学习的苦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。如果学习给你带来过好处,比如个人成长或者事业发展,你自然会将学习视作一生需要坚持的事情。如果成长与一个普遍否定和忽视学习的环境,你可能很难有机会从学习中获得回报,所以自然也不太会相信这件事情。


我自己在中学时代非常痛恨学习,也很不愿意吃学习的苦,尤其讨厌读书和写作文,那个时代这些活动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。进了大学开始发现阅读和写作对自己有各种好处,逐渐的就改变了对学习的看法,到了今天我已经无法想象不读书写作和思考的人生是怎样的。

说白了,人都是目的性的动物,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,你做一件事情得到越多好结果,你就越有可能重复它,你对它的态度也会更加积极。

生活的苦难你可以用疲劳来忽视,用娱乐去转移,无论如何只要不死,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,最终习以为常,这也可以叫钝化

学习的痛苦在于,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,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,不妨叫叫锐化。一对比就会发现,为什么古人说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。如果生活是对意外习以为常的缓慢累加,难么学习就是主动选择去一层一层剥皮。

更有意思的在于,生活的磨难可以倾诉,偶尔的收获还能让人觉得自己人模狗样的,而学习,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人只会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愚蠢。


如果到了高中,努力还是决定性因素的话,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平;而一个人,如果到了高中,还去问要多努力才叫努力的话,那么他对学习这件事情的认知根本没有入门,甚至关注的点都错了。拼努力是对的,但问题在于:绝大部分人的拼努力,都是在拼一种努力的表现。比如先前那个老板说的情况一样,每天熬夜一点、两点。但是这种表面的努力恰恰证明了一种懒惰,不去努力思考自己学习系统的现状、漏洞、潜力,麻木地跟随大多数人走上了一条自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道路。

高中么,就是要刷多少道题,要每天熬夜到几点,要有那么几次痛苦到崩溃边缘的经历,你没有做到,说明你没努力,你失败是活该。你做到了,那你就获得了一种鸡汤似的自我满足和陶醉,既感动了自己,又落下一个好名声,即便失败,别人也会说:那孩子没啥可说的,确实是尽力了,只是运气差了点&家庭环境差了点&脑子差了点。

学习是一个系统运作问题,一个大脑和信息的二元的系统,如何让这个系统高效运行,这个是关键的关键,而通常定义下的‘努力’,是以战术上的努力替代战略上的努力。这是很可悲的,当然也不可悲——毕竟中国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,需要筛选掉绝大多数的普通人。高考表面筛选的是知识能力,深层筛选的是认知和意识,你的认知和常人无异,凭什么你能上位?你不具备战略上的努力,也就必然走不远。

当绝大部分人熬夜到一两点,或者百分百按照老师的指令完成进度时,已经注定了他这辈子只能作为一个被压榨的对象——这个过程不是几年后走上社会才开始的,而是在高中就已经命中注定了。

认知能力和执行力,两者的乘积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。而绝大部分人认知方面的努力非常之低,即便执行力再高,潜力也有限。

智力游戏,永无止境。

--- The following is a wasteland without any knowledge.---